武汉工程大学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题
发布时间:2025-09-23 15:49:32
模拟题1
一、单选题(20道,每题3分)
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生物
B. 环境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态系统。
2. 下列属于第一性周期因素的是( )
A. 降水
B. 湿度
C. 光照
D. 泥石流
答案:C
解析:第一性周期因素是地球公转或自转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因素,如光照的年、日变化等;降水、湿度属于次生性周期因素;泥石流属于非周期性因素。
3. 最小因子定律的提出是针对( )
A. 动物生长
B. 植物生长
C. 微生物繁殖
D. 生态系统稳定
答案:B
解析:最小因子定律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矿质营养元素的量。
4. 阳生植物的特点是( )
A. 光补偿点低
B. 光饱和点低
C. 在弱光下生长良好
D. 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答案:D
解析:阳生植物对光要求迫切,需足够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高,弱光下生长不良。
5. 长日照植物是指( )
A. 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
B. 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
C. 任意光照条件下都开花
D. 只在黑暗中开花
答案:B
解析:长日照植物需要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如小麦、油菜;短日照植物需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日中性植物不受光照长度影响。
6.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 )
A. 药用和工业原料价值
B. 科学研究价值
C. 生态功能价值
D. 美学价值
答案:C
解析: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直接使用价值包括药用、工业、科研、美学等。
7.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 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后代需求能力
B. 经济快速增长
C. 生态保护优先
D. 技术进步
答案:A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是平衡当代与后代需求。
8. 生态农业的特点不包括( )
A. 自我维持
B. 单一经营
C. 单位面积净产量高
D. 经济可行
答案:B
解析:生态农业需实行多种经营,而非单一经营,其他特点包括自我维持、规模适度、高产、经济可行等。
9. 生态工程的原理不包括( )
A. 整体
B. 协调
C. 自生
D. 竞争
答案:D
解析:生态工程原理包括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竞争是种间关系,不属于其原理。
10.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是( )
A. 有机质生产
B. 气候调节
C. 废物降解
D. 物种灭绝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有机质生产、气候调节、废物降解等;物种灭绝是生态问题,不属于服务功能。
11. 生态位是指( )
A. 生物的生存空间
B. 生物的食物来源
C. 生物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D. 生物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生态位指生物完成其正常存活周期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包括空间、营养等多维度。
12. 从裸岩开始的原生演替,第一个阶段是( )
A. 苔藓阶段
B. 地衣阶段
C. 草本阶段
D. 灌木阶段
答案:B
解析:裸岩原生演替依次经历地衣群落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地衣是先锋群落。
13. 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
A. 生产量远大于呼吸量
B. 物种组成不稳定
C. 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D. 有生产量净积累
答案:C
解析:顶极群落是演替的稳定阶段,与环境平衡,物种组成相对恒定,生产量与消耗量平衡,无净积累。
1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包括(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食物链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是营养结构,不是组成成分。
15. 食物链的起点通常是(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A
解析:捕食食物链以生产者(绿色植物)为起点,依次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腐食食物链起点为有机碎屑。
16. 有效积温法则中,K的含义是( )
A. 当地平均温度
B. 生物零度
C. 有效积温(常数)
D. 天数
答案:C
解析:有效积温公式为K=Σ(Ti-T0),其中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Ti为当地平均温度,T0为生物零度,n为天数。
17. 贝格曼规律描述的是( )
A. 恒温动物身体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变小变短
B. 高纬度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C. 动物对极端高温的形态适应
D. 植物对低温的生理适应
答案:B
解析:贝格曼规律指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往往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
18. 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比,通气组织的特点是( )
A. 水生植物发达,陆生植物不发达
B. 水生植物不发达,陆生植物发达
C. 两者均发达
D. 两者均不发达
答案:A
解析:水生植物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适应水生环境,机械组织不发达;陆生植物通气组织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
19. 土壤质地中,最适合耕种的是( )
A. 沙土
B. 壤土
C. 黏土
D. 砾石土
答案:B
解析:壤土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间,通气透水、蓄水保肥能力适中,是较理想的耕种土壤。
20. 种群的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表明该种群( )
A. 衰退
B. 稳定
C. 增长
D. 不确定
答案:C
解析:增长型种群的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增长。
二、名词解释题(4道,每题5分)
1. 生态因子
答案: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 生物群落
答案: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答案: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4.生态系统
答案: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三、简答题(3道,每题15分)
1. 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案: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容积内个体数;②内分布型:随机、均匀、集群分布;③出生率与死亡率:新产生或死亡个体占总数的比率;④迁入率与迁出率:进入或离开种群的个体比率;⑤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个体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⑥性比:同年龄组雌雄数量比。
2. 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两种基本形式。
答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
①气相型循环: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有气体形式参与,循环速度快,如碳、氮、氧循环,基本为完全循环;
②沉积型循环: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无气体形式参与,循环速度慢(以千年计),如磷、钙循环,为不完全循环,易出现局部短缺。
3.简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意义。
答案: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空间中的成层现象,如森林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意义: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不同层次植物利用不同光照;
②为动物提供多样化栖息环境,促进物种共存;
③增强群落稳定性。
四、论述题(1道,25分)
1. 论述群落演替的过程及顶极群落理论。
答案:群落演替过程以裸岩原生演替为例:
①地衣阶段:地衣分泌有机酸分解岩石,形成初步土壤,为后续生物创造条件;
②苔藓阶段:苔藓取代地衣,进一步积累土壤和有机质;③草本阶段:草本植物侵入,改善微环境,吸引昆虫和小型动物;
④灌木阶段:喜光灌木生长,与草本竞争并改变光照条件;
⑤乔木阶段:阳生乔木定居,逐渐形成森林,最终可能发展为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理论主要有:
①单元顶极学说:一个气候区最终形成单一气候顶极,如温带的夏绿阔叶林;
②多元顶极学说:顶极由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决定,存在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等;
③顶极-格局学说:顶极随环境梯度连续变化,形成顶极格局,优势顶极反映区域气候。
顶极群落是演替的稳定阶段,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恒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演替的实质是群落对环境的改造和适应,顶极理论则解释了演替的终点和调控因素。
模拟题2
一、单选题(20道,每题3分)
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主要是( )
A. 正反馈
B. 负反馈
C. 能量流动
D. 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是稳定性的主要调节机制;正反馈使系统远离平衡。
2. 下列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
A. 原始森林
B. 沼泽
C. 苗圃
D. 海洋
答案:C
解析:人工生态系统由人类设计制造,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如苗圃、城市等;原始森林、沼泽、海洋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主体是( )
A. 草本植物
B. 木本植物
C. 动物
D. 微生物
答案:B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以木本乔木为主体,这是其与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4. 全球变化的核心问题是( )
A. 人口增长
B. 全球变暖
C. 资源短缺
D. 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全球变化指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核心是全球变暖,由温室效应引起,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
5. 可再生能源是( )
A. 石油
B. 天然气
C. 水能
D. 煤
答案:C
解析: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是化石燃料,不可再生。
6.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 )
A. 单向递增
B. 单向递减
C. 循环流动
D. 随机波动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沿营养级传递时因呼吸消耗等逐渐减少,符合“十分之一定律”。
7.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A. 苔原
B. 热带雨林
C. 草原
D. 荒漠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属于高生产力区域(2000-3000g/(m²·a)),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
8.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属于气相型循环的是( )
A. 磷循环
B. 钙循环
C. 碳循环
D. 铁循环
答案:C
解析:气相型循环的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有气体形式参与,如碳、氮、氧循环;磷、钙等属于沉积型循环。
9.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哪种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氢气
答案:C
解析:温室效应主要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截留更多地表辐射能导致温度上升。
10. 生物放大是指( )
A. 有毒物质在环境中浓度升高
B. 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加
C. 生物体内毒素随时间积累
D. 毒素在食物链起点浓度最高
答案:B
解析:生物放大指难降解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提高,浓度逐步增大,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显著高于环境。
11. 种群的内分布型中,最常见的是(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集群分布
D. 规则分布
答案:C
解析:集群分布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植物传播方式或动物社会行为等形成,是最常见的分布形式。
12.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增长方式是( )
A. “J”型
B. “S”型
C. 直线型
D. 波动型
答案:B
解析:逻辑斯谛增长是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最终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型;指数增长呈“J”型。
13. 生态入侵是指( )
A. 生物从原生地扩散到新区域
B. 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的生物在新区域扩散并影响本地物种
C. 生物因气候变暖向高纬度迁移
D. 群落中优势种被替代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生态入侵指人类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繁殖的地区,种群扩大并稳定扩展,对本地物种造成影响,如水葫芦的泛滥。
14. 种内关系中的“最后产量恒值法则”适用于( )
A. 动物
B. 植物
C. 微生物
D. 所有生物
答案:B
解析: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指在一定范围内,不管植物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基本恒定,因高密度下资源竞争激烈。
15. 偏利共生是指( )
A. 双方互利互惠
B. 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影响
C. 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D. 双方均不受影响
答案:B
解析:偏利共生是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的关系,如附生的兰花与被附生的树木,兰花受益,树木不受影响。
16. r对策生物的特点是( )
A. 个体大,寿命长
B.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C. 对后代投资注重数量
D. 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解析: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出生率高、死亡率高,注重后代数量,适应不稳定环境;K对策生物相反。
17.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 种类组成
B. 群落结构
C. 动态特征
D. 个体数量
答案:D
解析: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形态、生态、营养结构)、动态特征(季节、年际、演替),个体数量是种群特征。
18. 群落中对结构和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是( )
A. 伴生种
B. 偶见种
C. 优势种
D. 亚优势种
答案:C
解析: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建群种是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19.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种群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多样性不属于其研究层次。
20.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体现为( )
A. 镶嵌性
B. 成层现象
C. 边缘效应
D. 季相变化
答案:B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空间中的分化或成层现象,如森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水平结构体现为镶嵌性。
二、名词解释题(4道,每题5分)
1. 生态位
答案:生物完成其正常存活周期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2.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 群落演替
答案: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个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4.生态农业
答案:具备自我维持、多种经营、单位面积净产量高、经济可行等特点,结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技术包括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等。
三、简答题(3道,每题15分)
1. 简述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答案:①竞争:物种间争夺资源和空间,分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②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如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
③寄生:寄生物依赖寄主获取养分,如病毒寄生在生物体内;
④共生:包括偏利共生(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影响)、原始合作(双方有利但不依赖)、互利共生(双方互利且依赖);
⑤他感作用: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影响自身或其他植物。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何特点?
答案:①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不可逆转;
②逐级递减:能量通过各营养级时因呼吸消耗等逐渐减少,传递效率约10%(林德曼效率);
③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能量呈金字塔形分布,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级。
解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不同,单向性和递减性是其核心特征,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全球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答案:①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温度上升;
②资源问题:能源、水、生物资源短缺,土地退化;
③环境污染:大气、水域、土壤污染;
④人口问题:数量激增、分布不均、老龄化等;
⑤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四、论述题(1道,每题25分)
1.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答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如青蒿素)、工业原料(木材、纤维)、科研(遗传资源)、美学(旅游观赏);
②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传粉播种、维持生态平衡;
③潜在使用价值:未被发现的基因资源、物种功能等,为未来提供可能。
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保护物种栖息地,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将物种转移到人工环境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
③法律法规:制定保护法,如《生物多样性公约》,规范开发利用;
④减少干扰:控制环境污染、制止掠夺式开发、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⑤公众教育:提高保护意识,鼓励社区参与。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物种,更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